金秋九月,高校周邊的早高峰總帶著幾分“特殊擁堵”:私家車在主干道上“龜速”挪動,車窗里探出的腦袋盯著前方車尾燈焦急嘆氣;人行道上,行李箱滾輪碾過地磚的“咕嚕”聲,混著此起彼伏的喇叭聲,成了迎新季的“背景音”。
家長想送孩子穩穩開啟大學路,新生盼著快點踏入新校園,可擁堵的交通卻讓這份期待添了焦躁。8月29日,#大學新生報到市民讓出1800個車位#的熱搜沖上榜單,這份城市善意如暖流般化解了部分難題,但也提醒我們:要讓報到日真正高效溫暖,不能只靠“單向助力”,更需多方攜手,把“堵點”變成成長的“暖點”。
社會協同,把“零散善意”擰成“長效合力”。零散的善意能傳遞溫度,但系統的協作才是破解擁堵的關鍵。城市管理部門與高校應建立報到日聯動機制,比如交管部門可提前一周通過地圖軟件推送校園周邊交通預警,在關鍵路口設置“新生報到專用通道”標識;社區與商圈的停車場可提前與校方對接,通過學校迎新系統開放線上預約,家長提前登記車牌即可享受專屬停車時段,或者聯合推出“新生家長停車券”,讓社會善意真正形成長效機制。日照在校園周邊關鍵路口劃定臨時即停即走區域,安排警力定點疏導;還將路段信號燈切換為“開學模式”,通過實時車流數據動態調整綠燈時長,通行效率大幅提升。
校方賦能,用“智慧服務”破解“扎堆難題”。傳統報到日的“長龍隊伍”,本質是流程設計的“滯后”。在數字化時代,校方應把“集中受理”變成“智慧分流”,讓報到日告別“人山人海”,讓新生少跑腿、多省心。一方面,將迎新工作前置,比如通過學校APP完成信息填報、學費繳納、宿舍選擇,甚至提前上傳證件照片完成資格審核,新生到校后只需在宿舍樓下的智能終端“刷臉”,就能領取校園卡、被褥等物資;另一方面做好“錯峰文章”: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將報到時間定在 8月30日至31日,曲阜師范大學、濟寧醫學院則順延至9月6日至7日,通過校際錯峰分散區域交通壓力;不少高校還開通接駁車,從附近地鐵站、公交站接送新生,減少私家車入校需求。
新生主導,讓“被動受助”變成“自立起步”。新生報到不僅是“入學手續”,更是“成長第一課”。家長陪同并且到學校所在城市看看也是人之常情,但若全程由家長代辦,新生難免錯失鍛煉獨立能力的機會。校方與社會應共同引導新生“主動融入”:學校可在迎新系統中推出“自立報到指南”,鼓勵新生獨自乘坐公共交通到校,還可設置“自立報到打卡點”,完成獨自報到的新生能獲得定制紀念品;家長也需學會“得體放手”,從幫孩子拎行李、辦手續,變成陪孩子逛校園、聽講解,見證孩子的成長蛻變。比如,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獨立到學校報到者頒發“獨立新生獎”。讓新生從“被動受助”變成“主動參與”,才能讓報到日成為培養獨立意識的起點。
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連續6年為獨立報到的新生頒發獎狀
大學新生報到日,不該是一場“交通攻堅戰”,而應是一次充滿溫度的“成長儀式”。當社會用協同機制守住溫暖,校方用智慧服務提升效率,新生用獨立姿態開啟旅程,三方雙向奔赴間,擁堵的“堵點”會變成溫暖的“觸點”,讓每一位萌新在便捷與感動里,真正觸摸到大學的第一課,這課里有城市的善意,有學校的用心,更有自己成長的勇氣。(白茶)(圖片源自網絡)